美加杰因私出入境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美国EB类移民政策
当高考“麻了”,家长如何用第二身份助力子女教育?
来源: 时间:2024-07-02

最近这段时间,正值全国各地的高考出分的阶段,关于“高考”的热门话题就没断过,各个高校的招生工作也是如火如荼。毕竟,“高考”作为子女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对于父母而言,也是尽其所能为孩子添一把力。

除了让孩子如过独木桥般,在高考这条路上挤破脑袋,家长们也少不了用第二身份身份为孩子的学业助力。华侨生、国际学校、低龄留学、香港DSE、国际生……家长们身份规划的“神操作”有很多,不同的身份选择也是真的能够为孩子带来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当代家长们如何用第二身份实现子女教育规划?

01

华侨生联考

“400分上清北”?

最近几天,华侨生联考的录取分数线公布了,各批次、各院校类型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均有提高。部分执行高分线院校的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直接较去年涨了30分,达到了510分。“400分上清北”的标题党可以直接下线了。

华侨生联考,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考试》,本来是中国教育部给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一条报考中国内地大学的途径。

这个政策自2000年就开始实行,2010年之后因为内地高考越来越卷,而相比之下华侨生却能以相对低分入读国内名校。很多敏锐的父母开始为子女寻求“华侨生”资格,以期子女能够“低分上高校”。

往年市场上总有一些教育机构或者公司打起“400分上清北”宣传噱头。每年到了高考的时候,就有人把“华侨生”的事情拿出来炒一炒:华侨生的考试内容简单、报考人数少、录取名额多、语言有优势、低分上名校……

但是,近两年华侨生报考人数连年递增,报录比不断下降。华侨生联考每年招生人数大约只有6000人左右。在2022年以前,报考人数很多时候低于计划招生人数。但是到了2023年报考人数有7238人,今年更是达到11145 人。客观来说,这些考生主要是港澳台学生,比如23年香港地区的考生占比70%。而真正拿着海外永居身份的华侨来参加华侨生联考的人,每年大约只有200人左右。

究其原因,是2004年后双非港宝的剧增,2005年、2006年内地赴港生子人数分别为1.9万和2.5万,这批人就是今年报考华侨生联考的主力军。之后几年双非港宝数量逐年上升,直到2013年香港政府严格禁止“双非”生子才有所下降。那按这个趋势,未来7-8年,华侨生联考人数都会持续上升。

所以说,华侨生联考对于子女升学确实有优势,难度远低于国内普通高考,但也没有那么容易。大家不要被过分夸大宣传最低录取分数线骗了,高校都是“择优录取”制,而并非“过线就录”。

如果想要为孩子规划华侨生联考,一定要注意华侨生身份认定问题。如果你拥有港澳台居民身份,那很简单。但是如果是获取华侨生资格,那就要满足他国永居身份以及居住要求: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1.只是出国留学、因公务出国工作的中国公民,均不视为华侨;2.只有孩子一个人在国外读书,父母没有陪读的,没有资格报告华侨生。还有就是,家长在为子女办理第二身份时,一定要注意:小国护照持有者不能作为华侨生;工作签证或其他非移民类长期签证,需要累计居住5年才能享受华侨生考试资格。


总之,华侨生考试相较于普通高考,优势不言而喻,但为了推荐移民项目,而过分夸大华侨生联考的优势,也不可取。毕竟为了落实华侨生资格,子女及父母一方必须要在国外的学校读书起码2年。那么,在选择这个移民目的地时,就需要慎重了,我们建议选择一些主流低龄留学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

02

走国际教育路线,

申美英高校更具优势?

这些年,国际升学的热度就没断过。苦于国内体制教育,或者从一开始就为子女规划好了留学之路,很多家庭开始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或者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国外的私校。

虽然这几年国内的国际学校经历了一个从迅猛发展到因疫情造成外籍教师流失的变化,但是对于规划走国际教育路径,希望孩子未来出国留学的家庭来说,他们的选择仍有很多。这个选项包括纯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班、民办双语学校等等。

这些“国际学校”的优势是明显的。从每年MIT、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顶级名校的公开录取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内的公立学校中的学生能够就读这些学校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录取offer还是落入到就读国际学校的学生手中。

另一条国际路线的规划是从低龄留学开始的,而且,子女美国留学的低龄化状态越发明显。为了让孩子能够尽早适应国外的文化和环境,也为将来的大学名校申请增加有效竞争力,越来越多中国留学家庭选择在孩子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送他们去国外读书。

无论是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还是在国外低龄留学,“身份问题”都无法规避。在国内,纯正的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班对学生的“外籍”身份限制严格;在国外,如果父母没有绿卡身份,陪读问题很难解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学生是否拥有绿卡身份也在影响着高校录取。

以美国高校为例,一些学校根据学生是否拥有公民身份和绿卡来区分该学生是否为应该优先录取的“本州学生”。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不隐藏对于本地生的“偏爱”,在录取政策上,“身份”在影响招生目标人数的比例和竞争者;在经济援助政策上,“身份”在影响奖学金与各种福利。

现在很多有能力的家庭,不仅能创造“国际教育”的条件,还会提前规划好绿卡身份,以此来减少“外籍学生”(国际生)带来的申请阻力。

03

香港DES、国际生,

是在“曲线救国”?

最近两年,“香港DES”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家长们的视线。DSE被一些家长认为是一个颇具含金量的考试,一条弯道超车、完胜高考的新赛道。事实真的如此吗?

“香港DES”即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简称DSE。DSE被称为香港高考,是全球唯一可选择用中文简体字和普通话答卷的“国际化的考试”,凭成绩可以升学香港、内地、海外400余所名校。内地有138所院校参与该计划,通过DSE成绩接收香港生源,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内地TOP高校。

就这样,香港DSE考试凭借考生少,竞争小,难度低,认可度高等优势,吸引了不少内地学子,也一度掀起了大家对香港优才、香港高才等移民项目的热捧。

因为,虽然参加DSE考试并没有明确规定学生需要有港籍身份,但是不同考生身份,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

1.内地考生只能报考国外或港澳大学,不能申请内地大学;

2.录取系统不同,分数也不同。比如港三大对于港籍生分数要求24分以上,非港籍生分数一般都30分以上。

3.学费不同。比如香港身份每年4万港元左右,非港籍则需要约18万港元左右。

总之,香港DSE成为了内地家长的“高考”新选择,转个大弯送孩子就读国内高校、香港高校。

还有一些学生拥有外籍身份,但是回到国内就读高校。国内高校想往国际化方面去发展,成为一所国际性大学,就需要拥有相当数量的外籍学生。但是,国内高校的外籍生招生门槛其实并不高,比如,清华大学主要通过面试来选拔学生,而北京大学则提供免笔试和笔试两种入学途径。诸如此类,已经被国人诟病已久。

比如,前两年,陈凯歌儿子陈飞宇被爆出生在美国,从因美国“落地公民权”拿到美国身份。然后因着美国籍,陈飞宇得以入读当地顶级小学北京景山学校、初中就读国际学校。高中毕业后,陈飞宇走外籍考生路线,参加完艺考过后,就直接被北电录取,无需笔试,更免去了参加国内高考笔试的过程。